【海爾空調售后】中國空調靠創牌戰勝代工 海爾牌在美登榜首
長久以來,中國企業出海無非分為切入快、保收益但缺品牌的代工模式,以及投入大、收益未知卻能樹立用戶口碑的創牌模式。在大多數空調企業選擇貼牌的當下,海爾空調用成績證明了,中國空調能靠創牌戰勝代工,也成為以“中國牌”贏得海外用戶認可的佐證。
“世界工廠”時代的“無名牌”困擾
過去憑借勞動力多及土地成本低等優勢,中國成為聞名全球的“世界工廠”。許多家電企業以承接國外品牌代工訂單為主要業務,生產出產品后,貼上對方的商標,銷往全球。
要知道,代工企業身處產業價值鏈的下游,在利潤分配上毫無發言權。哪怕給全球手機利潤最高的iPhone代工,在售價每臺數千美元的情況下,代工廠們能拿到的利潤也就每臺不到30元人民幣。更鮮明的數據是,2016年盡管蘋果某代工廠營收同比增長0.8%,不過凈利潤卻同比下滑8.7%,也正是蘋果壓低代工價格所致。 
當時行業中的主流聲音,多是“做品牌肯定要虧損,做代工無論現金流還是利潤都有保證,少點無所謂”。盈利快的代工模式吸引了大批企業蜂擁而上,但依舊有部分企業意識到了“國門之內無名牌”的困境。被譽為“家電王國”的海爾成為當時品牌意識覺醒企業的代表,率先采取“先難后易”的國際市場拓展策略,海爾空調也開始由“中國品牌”向“全球化品牌”轉變。
“品牌芯”已成海爾空調角逐美國的新動力
在全球創牌的想法當時看來可能有點“傻”,不過現在來看卻極具前瞻性。在“創牌”的主邏輯下,1999年海爾空調踏入了美國市場,開始出口空調。在研發、制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發展模式指導下,2002年起海爾便向美國市場供應便攜式空調及能源之星空調等多種符合美國用戶需求的產品。隨著多年的深耕,越來越多的美國用戶空調上有了醒目的“Haier”品牌標志。
|